最近,央视的邀请函如一阵风,带来了久违的声息,而在这场聚会中,《济公》这部经典作品的主创们也终于齐聚一堂。那位年过九十的“济公”扮演者——游本昌,也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。尽管他已步入了人生的暮年,但他的出现仍旧让人惊讶不已。
在这场聚会上,游本昌虽然已经92岁高龄,却依然不忘参与其中。他坐在轮椅上,身形略显消瘦,输氧管和助听器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孙女轻轻地推着他前行,但即使如此,他的眼神依然明亮,言辞清晰,仿佛岁月在他身上并没有留下太深的痕迹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他那依然幽默且充满活力的气质,时不时通过一个微小的动作,便能让人回忆起曾经那个倚天笑傲江湖的济公形象。
然而,最让人震撼的,莫过于他在节目录制期间的一句话:“我早已死过一次。”这话一出,众人无不为之一愣。游本昌并非故作惊人之语,而是轻描淡写地透露了自己曾在今年初深陷病重,几乎面临死亡的阴影。那时,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,而他与家人达成了协议,不再为延续生命做过度抢救,因为他已经不再留恋生死的界限。一个如此洒脱的人,坦然面对死亡,竟然在几个月后重新站在了这个舞台,接受着大家的喜爱与赞美。
展开剩余75%早在几个月前的春节,游本昌的女儿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他身体的急剧变化。当时,游本昌因突发疾病被紧急送医,因血氧水平极低,医生直言可能撑不过这一劫。令人意外的是,游本昌并未因此而沮丧,相反,他在病床上竟透露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平静:他的生命已不再是以生死为分界,而是与家人共同达成了一个共识——不为拖延生命而做无意义的争取。显然,他已经早早地做好了人生最后一程的准备。
这份与生死相伴的淡然,或许正是他赋予“济公”这一角色的深刻灵魂。无论是角色的塑造,还是他本人的生活态度,都折射出一种豁达与乐观,仿佛他早已看透尘世间的得失,依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。谈及自己为何能够“死而复生”,他笑言:“能见到这些老朋友,能再次为大家做点事,心里真的很开心。”这话虽简单,却足以映照出一个人内心最为纯粹的渴望——生死不过是浮云,重要的,是活得精彩。
正如他回顾自己一生的轨迹,游本昌的艺术生涯并非一蹴而就。年少时,他便怀揣着对表演的热爱,踏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学习。然而,他的名字并未一夜成名。那时,他仍是默默无闻的演员,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。为了让角色更加生动,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打磨,细致入微地琢磨每一个细节。那个时候,他不过二十多岁,依旧在低谷中找寻自己的方向。
他不仅仅是演员,也逐渐涉足导演,并在其中摸索前行。直到他遇见了卓别林,才对哑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在五十岁时,他登上了春晚的舞台,凭借一段哑剧小品,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“济公”角色。这个角色,承载了他一生的努力与思考,也最终成为了他在演艺圈的代表作。
在济公的背后,游本昌并不仅仅是一个演员,他更是一个文艺工作者,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。他曾为弘一法师的剧本卖掉自己的房产,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义演。甚至,在晚年,他依然没有停止为艺术奋斗的脚步,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与观众互动,用自己的方式将文艺传递下去。
在许多人眼里,游本昌的“死而复生”,并非是一时的“回光返照”,而是一种生死之间的微妙象征——他仿佛是济公精神的化身,代表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。这份生命力,既源于他对艺术的无尽热爱,也源于他对人生的豁达与理解。
此时此刻,虽然身体不如往昔,游本昌依然是那个活跃在观众心中的“济公”,无论他是否能再度站上舞台,他的艺术贡献,已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。无论何时离去,游本昌的名字都将永远铭刻在文艺的长河中,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。
最后,虽然岁月无情,游本昌的身体越来越衰老,但他那豁达、乐观、坚持不懈的精神依然像那闪耀的星辰,照亮了每一个热爱艺术、追求真理的心灵。无论未来如何,我们都应怀着感恩的心,祝愿这位伟大的艺术家,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健康安康,继续用他的艺术温暖世界,影响更多人。
发布于:山西省